天气预报:

年度报告

2021年度工作总结及2022年度工作要点

时间:2022-01-25

 一、2021年工作总结

根据市科协的统一部署,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业务指导下,我会根据年度发展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得到了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党建工作、学术交流、人才举荐、科学普及、科技评价与会员服务等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进展,圆满完成了理事会下达的全年工作任务。

(一)以党建强会推进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为市科协科技类社会组织,我会坚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小组政治核心作用,聚焦政治建设,突出“人才主体”,夯实组织基础,保证学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党的建设加强秘书处及分支机构规范化建设,以党建引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学会发展活力,更好地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投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党建工作小组的指导下,我会就新形势下增强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及科普品牌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了秘书处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网站正式上线后对学会工作成效的宣传、新业务拓展以及会员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加入首都学术交流主平台建设,倡导学术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领域权威专家的引领作用;突出青年人才举荐和培养,保持与市科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有关部门的密切联系,与会员单位的多项联动,与兄弟省市学会、市属有关学会的持续合作,谋求共建、共享、共赢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开展决策与科技咨询服务,建立专业平台并推荐对口专家资源积极下沉专业服务,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能力,行业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年来,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务实探索中富有成效,获得了市科协党建委充分肯定,入选先进党建工作小组,工作成果被收录到市科协党建工作典型经验汇编中。

(二)以学术立会提升交流水平初具国际范

高度重视首都学术交流主平台提供的资源助力,获得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多项合作机会,借助各分支机构的专业影响力,举办、联办、协办了多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并获得市科协专项经费资助,学术共同体建设迎来新进展,重要国际会议的承办单位名单中出现了我会身影。

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 受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邀请,成为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的联合承办单位。该论坛同时作为启动活动,拉开了第24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的序幕。会议广泛邀请了有关国际机构和组织,聚焦北京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等重大议题,探讨交流新阶段新形势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要求、国际大都市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发展转型路径、气候投融资与国际碳市场、低碳技术最佳实践与示范项目、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低碳技术与公益项目,促进京津冀低碳发展的长效国际合作机制形成,对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实现碳中和提出专家咨询建议。

第四届国际学生环境生态论坛 由环境教育分会协办的第四届国际学生环境生态论坛在京隆重举办,这是学会与会员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成功合作。论坛借助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机遇,以“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围绕节能减排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四大议题设置了5个分会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面向全球全英文直播。除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外,吸引了来自首尔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的178名高校国际学生报名,他们来自法国、印度、斯里兰卡、乌干达、尼日利亚、喀麦隆、巴基斯坦、秘鲁、厄瓜多尔、加纳等多个国家。该论坛旨在增强全国高校国际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分享学术成果,提升国际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共同为全球的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获得了市科协专项资金资助,为首都学术交流主平台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中,举办、参与组织或筹备了包括第二十届首都环保青年学术演讲比赛、第三届未来科学家论坛、第三届扬尘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论坛等关注当前热点、焦点的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见表1)。

表1:2021年主要学术活动

1
举办第三届未来科学家论坛-12月(聚焦大气、水、土壤三个方向专业论坛)
2
协办第四届国际学生环境生态论坛-12月
3
参加京台青年科学家论坛主会场学术交流-11月
4
参加202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
联办第三届扬尘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论坛-10月
5
参加全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交流会-10月
6
联合举办决策咨询沙龙:碳中和背景下北京市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建议-9月
7
协办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绿色发展系列专题活动
“生态与环境产业助力双碳目标”专题会议-9月
8
举办第二十届首都环保青年学术演讲比赛-8月
9
联合承办“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7月
10
联办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及优秀论文征集活动
开展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活动-5~9月
11
筹办(因疫情管控原因延期):
首届京津冀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展览与控煤减碳主题峰会
2021年中国生态科技创新大会暨环境科技生态成果转化展示会
2021年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论坛
 

建党百年之际,我会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等重要讲话精神,搭建首都及周边地区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助力全体会员学术成长与科技创新;始终坚持首善标准,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服务于北京及国家发展重点领域,在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并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做出积极贡献。

(三)以青年兴会激发组织活力进阶活跃社团

青年会员是学会成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是学会获得更大发展的希望所在。增强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团结青年会员在形成“十四五”时期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是学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青年工作委员会会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团委,组建队伍、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突出重点,积极为青年会员创造并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展露才华的舞台,形成了组织得力、章法有序、成效可见的工作局面。

以青托工程汇聚优秀人才 紧扣市科协持续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对青年人才举荐和培养工作要求,谋划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通过青托工程被托举人遴选(第5批)、第20届首都环保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和第22届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第22届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征集和第16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活动等多种途径挖掘和发现优秀青年人才。2021年,杨武霖(北京大学)、高艳珊(北京林业大学)及宋丹(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等3名青年会员获得托举资格,或将再有6名青年会员通过优秀科技论文途径入选;与学会建立青托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机制的单位已达为12个(见表2)。

以未来科学家论坛展示青年学术风采  依托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举办未来科学家论坛旨在为生态环境领域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是青年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学会着力打造的品牌学术会议,2021年的第三届未来科学家论坛聚焦水、大气、土壤三个专业方向,突出减污降碳主题,邀请2019~2021年入选的3批被托举人汇报年度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成长经验。同时邀请被托举人导师参会对被托举人学术报告以及年度成长情况给予点评。这届论坛吸引众多同行参会研讨,既促进了交流,又扩大了影响。

 

表2:近年来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被托举人情况

年度

被托举人 所在单位 培养情况
2017~2019 黄玉虎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已完成托举培养。
担任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2019~2021 刘保献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2021年圆满完成托举培养,获得:
晋升正高级工程师
201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2019年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0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1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0~2022 程念亮
王  旭
郭学茹
籍龙杰
王蓓丽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建工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晋升高级工程师
发论文4,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软著2
撰写著作1部,发表论文1篇
发表SCI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获市教会“第十二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
2021~2023 何  伟
杨  帆
张雪雨
姜  博
于淑艳
潘锦绣
胡  玮
李贝贝
张瑞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环境影响评价评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晋升为博导,任大气科学学科负责人
撰写1项专利、1部著作、1项标准
发表SCI论文1篇、合作发布地标1项
发表SCI论文1篇,获国家青年基金
发表SCI论文4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论文1篇
发表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发表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
2022~2024 杨武霖
高艳珊
宋  丹
北京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
通过遴选入选
 
 
 

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创新开展人才成长年度评价  根据市科协近年对各学会承担青托项目的资质与能力建设要求,以及学会青年工作目标,结合四年来项目的实施情况,制定了《青托项目被托举人成长年度自评价表(试行)》(图1),设置了学术成果、个人发展、学术交流、导师作用、学会活动等5个方面15项指标,开展自评。

图1  青托项目被托举人成长年度自评价指标

 

 

从自评价结果看,培养期越长的被托举人自评分值越高,刘保献的自评分高达92分,以最优成绩完成了3年托举培养任务,很好地体现了青托工程对青年人才成长的助力和支持作用,给后来者树立了榜样。通过自评,全体被托举人一致认为自评价指标指明了三年培养期的发展方向、路径和要求,通过梳理托举期间的进步和不足,参照优秀被托举人的示范,重新规划目标,争取一年一个新台阶,实现青托工程对个人成长的最大托举效用。同时,青年工作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开展他评,结合导师评价,对被托举人的年度成长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分突出的3名青年才俊新晋成为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借助市科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及华北五省市(区)等多重平台资源,学会积累了人才发现、举荐、培养的一整套工作经验,朝着“聚集一批,培养一批、输送一批”工作目标踏实前行,赢得了广大青年会员的信任和支持,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被吸引过来,在学术交流、科技评价、咨询服务、科普宣传、会员招募等各类学会活动中都活跃着青年会员的身影。一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会推荐(含联合)的4名选手奖在第22届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中全部获奖(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48名青年会员分别获得第22届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的一、二、三等奖,其中13篇论文在第16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活动获奖。另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已新增青年会员百余人。

(四)以评价活会拓展业务领域争创新高度

开展科技评价是学会发挥学术属性和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工作抓手。一年来,按照市科协提出的工作要求,以服务创新驱动为导向,以助力会员成长为根本,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学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评价工作(见表3),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顺利通过市科协对科技评价试点机构的审核。

完善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开展科技评价工作以来,学会对相关机构、专兼职人员以及工作制度及流程进行了规范化建设。明确由秘书处科技评价与咨询部牵头,设有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2名。同时,成立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专业指导。为保证科技评价体现客观、公正、科学原则,提升科技评价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学会进一步完善了原有专家库,扩充了相应相关领域专家,主要包括水环境专家库、大气环境专家库、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专家库、土壤环境专家库、环境管理与咨询专家库及环境监测专家库。入选学会的专家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科技评价工作需要实施动态调整。

表3:2021年主要科技评价事项

类别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服务会员单位
科技成果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城市挥发类有机污染场地风险核查与修复管控关键技术》
《大气细颗粒物网格化监测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
推荐2个
均获得二等奖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5人;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4人
项目实施评估 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危废现状及处置利用情况科技评价专题咨询会
对于芯片龙头企业危险废物的科学减量及合理利用提出了切实而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企业及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 恒联海航(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合作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达成合作
 
 

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  健全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技评价工作规则》、《北京环境学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完善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技评价工作流程,设计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人才评价申请表》、《北京环境科学学会职业技能人才评价申请表》、《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申请表》。

增加科技奖项遴选与评价的广度  积极为广大会员科技创新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组织开展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遴选、评价与推荐,2项获得二等奖;还增加了向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1项获得二等奖)、北京市科技人才研究会麒麟奖遴选推荐优秀科技项目。

拓展科技评价范围  受邀参与筹备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会暨环境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会并成为承办单位。在国家级学术交流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探索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生态环境技术的精准对接新模式(因疫情防控已延期)。推荐了4个生态环境领域工程案例入选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案例”。主持召开了“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危险废物现状及处置利用情况”专题咨询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现场把脉,对于芯片龙头企业危废的科学减量及合理利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北京中源创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奥莱国信(北京)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达成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探索方面的合作。

创新青年学术演讲比赛赛制  首都环保青年学术演讲比赛是我会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我会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团委为首都从事生态环境相关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2021年迎来了这项赛事的第20个年头。二十年来,来自有65个单位535名青年选手报名参加学术演讲比赛,其中349人获得奖励,并有49人在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28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也借20周年回顾总结之际,梳理了20年来逐渐呈现出的问题,发现选手来源广度不够、环境管理类选手获奖不占优势、基层单位选手人数偏少,为让更多选手从中获益成长,决定采用分类赛制,设置科学研究、科技应用和环境管理等3个类别。赛制的调整得到了广大会员单位的积极响应, 31个单位来自一线的43名青年选手报名,与上年相比人数及单位数增加近一倍,6人推荐参加市级比赛,其中3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创造了4年来获得市级比赛奖项数量的新高。

(五)以科普促会锁定科学素质塑造精品系列

科普宣传一直学会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拓展社会影响力的窗口性工作。今年适逢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5项重点工程,结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2020年),我会确定了“锁定抓手,塑造品牌;依托平台,优势合作”的工作思路,着力在精品活动的推陈出新、志愿服务的能力提升、联合行动的多姿多彩、社会影响的扩大扩展下功夫(见表4)。近年来,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呈现出特色鲜明、科学有范、精品纷呈的特点,受邀在市科协举办的“秘书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党建全面引领,创新学会工作新模式”沙龙活动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推陈出新的凉水河科考  继玉泉水系科考、清河水系科考,2021年新推精心策划的第三季青少年北京河湖科考环境教育系列公益活动——凉水河科考。有着悠久历史的凉水河如今是南城的主要排水、泄洪和景观河道。沿河两岸曾经“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随着南城的发展,一度变成了“臭水沟”。近年经过不断治理,凉水河发生了巨变,带领青少年对其展开科考,旨在探究凉水河华丽巨变背后的原因并了解水生态环境改善前后的状况。

河湖科考自2018年发起以来,在活动策划与内容设计上下足功夫并力求推陈出新。凉水科考为7站户外科考编制了7册《科考指引》,包括科考目标概述、打卡任务认证、热身任务解读、打卡任务解读、科考采访、水质监测、观察与记录以及科考阅读等内容,有背景知识介绍,有探索话题引出,有科考任务解读,有观察思考记录,有资料文献参考,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篇幅长达18~20页。这是一次艰难并有趣的探索,逐渐理出了“引入案例,提供数据,借助实景,激发思考”的编制思路,每一个“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开眼界”、“线索提示”、“我要提问”,融合了环境科学、水利工程、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实践等学科知识,隐含着对活动参与者的积极引导,将熟视却无感的现实环境状况变成一个又一个科考探索旅行目的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带给青少年及其他参与者的是主动探究的乐趣、提升认知的满足、深入思考的获得。

河湖科考活动依托河湖自然课堂,开展实景式跨学科项目学习,引导并培养青少年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实践、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科学素质,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传承文化、储备人才、升级认知的工作成效得到公众认可及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国环境报、北京电视台、京环之声、市科协官网、《环境教育》等都做了相关报道,有效的扩大学会工作的影响力,得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推荐,代表北京市参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候选案例评选。还获得了2021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西城赛区金奖。

扩展影响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活动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确定延期到10月举办,“寻找城市守望者——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活动”开展了第二阶段的征集工作。为期一年征集活动结束时,共收到提交的作品2271件,其中图片1937件,视频108件,绘画/自然笔记作品226件。通过专家和大众两轮评审,评选出十佳作品及100件优秀作品,并协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向创作者颁发了证书。征集作品及同期举办的宣推活动,生动地展示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身边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关注,从一个侧面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风采及工作成效。 

服务提升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宣传 为积极提升北京市民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六五”环境日期间学会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团委发出通知,在全市开展“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宣讲活动。

表4:2021年主要科普宣传活动

项目

活动内容

河湖科考

系列活动

凉水河科考

户外科考:

1泛舟莲池觅春色,探寻京城生命源

2莲花河畔话今昔 城市发展成缘由

3、槐房再生水厂与人工湿地

4、经开区示范河湖与雨洪蓄滞

5、南海子湿地&麋鹿家园

6、凉水河河口&萧太后河

7、新凤河之安南湿地

培训及科普讲座

1、怎样做好河湖科考中的水质监测

2凉水河是如何变美的

3、说说黑臭水体那些事

4、水土保持那些事

5、中轴线上的水绘蓝图

小课题研究成果12

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宣传与提升

科普讲座:

《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吗?》

《你所不知道的油气回收与治理》

《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人类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保信用评价》

《清流因我们而美丽 京城因清流而生态》

¼¼

首都科普

联合行动

凉水河科考小课题成果汇报与分享活动

百望山户外研学游活动

中轴线上的水绘蓝图公益讲座

东城区青少年垃圾分类家庭养成计划科普实践活动东城科技馆主办)

中轴线上的河湖水系“主题展览(西城区图书馆

 

 

招募了一批有专业水平且热心公益的会员及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宣讲团,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开办了近20场宣讲,累计受众近万人。

多姿多彩的首都科普联合行动 作为首都科普联合行动成员单位,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联合会员单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集中推出有趣又有料的公益科普活动,又有根据实际需求策划的主题活动,提供给会员朋友及公众多种选择,如走进秋天的北京,解读秋叶与果实的研学游活动;聆听北京的故事,讲述美丽北京中轴线上的水绘蓝图的公益讲座;走进西城区图书馆,欣赏《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河湖水系》主题展览;跟随东城区小学生们的视角,欣闻垃圾分类养成计划获得的研究成果和智慧方案;了解美丽北京建设的最新动态,走访生态修复后的新凤河¼¼多姿多彩的科普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反响,也得到了市科协有关部门的肯定。

(六) 以服务建会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新增长

会员是群团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以“关注会员发展、提供贴心服务、实现共同成长”为宗旨的会员服务与发展管理机制,为了秘书处的年度首要任务中。一年来,“以人才为本”关注会员需求,“以分类管理”提供贴心服务,“以共同成长”获得各方支持,秘书处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115名会员从学会途径获得评审推荐、提名获奖、成长支持、人才评价等服务(参见表2、表3)。

发展分支机构,推行分类管理  分支机构作为学会的组织基础,是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分支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对强化学会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引领科技创新和服务科技工作者具有积极影响。随着学会六大板块业务工作的深入和拓展,发展分支机构,重视分支机构建设,并依托分支机构吸收和发展会员,是近两年创新工作局面的重要举措(见表5)。2021年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邀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文研究员担任主任委员,旨在有效提升我会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能力,吸引和凝聚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发展。另外,还在筹建两个专业委员会。

表5:分支机构建设情况

序号

分支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主任委员

依托单位

1

青年工作委员会

2006.06.07

白  桦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团委

2

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专业委员会

2015.12.28

张  丹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3

环境教育分会

2019.12.08

徐琳瑜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4

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

2019.12.08

陈  莎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

5

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0.05.14

郭  耕

北京青宇自然生物科普促进中心

6

科技创新分会

2021.11.23

刘  文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7

环评与排污许可专业委员会

2022.01.23

朱  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8

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

2022.01.23

刘  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根据新出台的《北京市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试行)》第46条关于分支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我会召开了第一次分支机构工作会议,提出“梳理职责,明确分工,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从履职主责、找到抓手、完善计划和突出重点等方面对分支机构开展2022年度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建议;通过发展和建设分支机构对现有个人会员及会员单位实行分类管理,为其提供精准的专业化服务;并根据专家智库建设需求,吸收并发展新会员,切实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聚焦热点办培训,深入合作增效益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当前急需大力培养碳排放管理专业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我会联合北京能源学会共同策划举办了两期碳排放管理员培训班,旨在为我市培养了了解碳排放相关政策,掌握碳排放核算方法,熟悉碳市场交易规则的“碳排放管理”专业人员,将在各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检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推动各单位积极落实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共有87家单位 210人参加了培训,反馈课程内容切合实际,授课讲师权威解读,培训考核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并于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取得排污许可证后的排污管理要求,对未按证落实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等环境管理要求的情形明确了法律责任。我会及时举办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及排污单位证后合规专题培训班,以推动排污单位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排污单位守法意识与环境管理水平,降低违法风险,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61个单位近12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满足了排污许可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成员及有关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

走访调研 征集需求 理事会将服务好会员确定为秘书处的年度重点工作,要求秘书处及时了解和反映会员的意愿和诉求,走访会员单位开展需求调研,树立精准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一年来,秘书处走访了近二十家会员单位,发出了做好会员服务通知,列出2022年重点工作项目,并征集会员需求,为提供精准服务做好准备。

建设网站  做好宣传  学会官方网站于2021年2月28日正式上线,这是学会能力建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网站设有走进学会、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咨询评价、专家智库、教育培训、党建专题、会员服务等栏目,能够集中展示学会发展历史、最新工作动态、取得成效、服务会员项目、会员风采,可以更好的做好学会业务的宣传,加强与会员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会员系统更好的服务会员。全年在市生态环境局OA系统、市科协网站发出工作动态50余条,公众号发送推文85篇。

完善制度,注重日常 2018年换届时,根据按照市民政局要求及表表

当时发展状况,制订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民主决策制度》、《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10项管理制度。随着工作的

表6: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工作制度一览表

序号

制度名称
1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民主决策制度
2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3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工作制度
4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监事会工作制度
5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财务管理制度
6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捐赠使用公示制度
7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考核评价制度
8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办公及安全管理制度
9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会费管理办法
10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11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会议制度
12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人才遴选暂行办法
13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涉外事务管理办法
14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差旅费管理办法
15 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会议费管理办法
16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规定
17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私车公用报销制度
18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规定
19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
20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技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21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培训管理办法
22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印章管理办法
23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信息管理办法
24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深入,秘书处逐步制订了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2021年新增《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北京环境科学学会信息管理办法》,总数达到24项(表6),为学会按照规章办事提供了依据。同时,实行月工作计划及调度、秘书处工作会议、理事长办公会等工作制度,及时呈报并处理日常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度统计,获得2020年度北京市科协系统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称号;顺利通过2020年度年检审核;编制了年度预算,定期开展预算实施情况分析;承担市科协科技工作者调研站点相关工作。

 

二、2022年度工作要点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非凡意义的建党第一百周年。梳理总结过去的一年,依托广大会员、兄弟单位及有关部门,学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2021成绩单,得到了市科协多个部门的认可和好评,与同行们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为顺利完成“十四五”总体目标奠定了的重要基础。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人员不足、自身造血功能欠缺、精准服务水平不高 ,对标一流社团所显现的差距正是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借助首都区位优势和专家资源,借助北京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服务能力跃升新高度,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新的一年所面临的挑战。

2022年,党建工作将按照市科协党建委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发展方向,在首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做优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强化人才吸引凝聚力,推动人才评价和科技评价;建机制、转方式、求发展,打通政产学研、各类活动、多方组织以及多行业、多领域、多区域的互联,开创新时期学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工作思路

坚持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按照全市新时期的统一部署及 “十四五”发展目标要求,全力打造符合“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水准的品牌学术活动,成为首都学术交流主平台的主流建设力量;依托青年人才举荐与培养、分支机构的发展与建设,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北京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团体标准的发布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在区域环境治理智能化协同发展上有所突破;实施符合新时期特点的科普传播和环境教育,以精品意识锤炼科普品牌活动;创新组织机构建设思路,推进学会三大奖项评奖工作,推动秘书处职业化与实体化建设;开展会员需求调查,实行会员分类管理,为广大会员提供贴心服务。

  • 重点任务

一、修订章程和制度。参照社会团体办公室提供的章程样本,及时修订学会章程及在施管理制度,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实现2022年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重点任务。

二、分类管理会员。加强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指导与管理,适时发展新的分支机构;依托各分支机构发展新会员,做好会员信息登记管理并及时更新;按照资深会员、正式会员、学生会员提供分类服务,建立与会员互促成长的发展关系;设立会员来访日,开展会员单位调研,多渠道了解会员需求,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三、浓厚学术氛围。积极建设学术共同体,举办首都环境视界论坛,通过分支机构向全体会员征集论坛主题;汇集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高品质学术年会,推出“十佳影响力”学术会议,形成在首都科技交流学术主平台的生态环境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