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科考阅读

北京水系的历史变迁

时间:2016-06-25
转自新浪博客

关于“龙王闹水”、“高亮赶水”的故事在京城已是妇孺皆知,至于“苦海幽 州”的传说吏使人平添许多遐想。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隐喻着北京与水的密切关系,而且与海有着久远的渊源。从我们的祖辈起,西边、北边都是莽莽大山,东南方是一马平川的良田沃壤,没有一点儿海的影 子,北京何曾与海搭过界?

王府井是北京乃至全国最繁华热闹的商业金街,白天人流如织,夜晚霓光闪烁。恰恰就在这块人口密度最大也最热闹的地方曾出土过鲸脊椎骨化石,这不能不让人发问,没有海哪来鲸鱼化石?后来科学家对北京地区进行地质普查,终于在钻孔岩心发现了大量海相化石,经考古论证,在遥远的亿万年前,顺义一带正处于一片海域中。这一发现,给北京曾发生过大海浸一说提供了有利证据。

无独有偶,近年在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施工时,在地下12米处发现了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的遗迹,经考古鉴定,这些化石堆积在距今2.5万年的河湖相中。根据孢粉学的研究确定,当时北京地区为草原或荒漠草原植被,王府井地区为河漫水滩地。2万年前,这里有了原始牛、斑鹿、鸵鸟、野兔和鱼类等各类动物活动。

另外,近年在柳荫公园的假山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经古脊椎动物专家的鉴定,是10亿年前的海底蓝藻化石,石头来自房山区的大山里。

有关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大约在1.5亿年前,我国东部地区曾发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威势震天的火山喷发,地壳的强烈震动,使一些山体更加隆起,一些地壳瞬时断层下降,形成了高低不平的奇特地形和地貌。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以西的高地就是这次造山运动被抬高起来的,因此形成了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由于造山运动形成的崎岖不平的地貌,逐渐演变成许多坑塘洼地、河流和湖泊。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给河道创造了顺畅的流向,这些河道最后通过海河流人渤海。

在遥远的海浪滔天的年代里,原始人群只能寻山而 居,以洞穴为“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海水退出“北京湾”,山湾里变得温暖潮湿,一些海洋生物逐渐死亡和消失,另一些动植物开始大量滋生繁殖。大约在50万年前,山坡上已花果累累,密林间野牛虎豹成群,住在山顶洞穴里的北京先祖们开始向山下移动。起初,他们白天在山下的水塘边捕鱼捉蟹,晚上回到山洞里过夜。后来他们干脆在临水的高地上搭些简易的房屋住下来,成了北京平原上第一批主人。

大自然给北京留下的河道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句河等四条天然河道,再加上后来人工挖掘的北运河,共有五条较大的河道流经北京大地。

流经西部的永定河是北京最大的河,历史上曾称过湿水、澡水、桑干河、浑河、无定河和卢沟河。它的上源有两个分支,北支是洋河,发源于内蒙兴和县的北山;南支是桑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的管涔山,两支流在朱官屯汇合后始称永定河。永定河切穿北京西山后冲出三家店,然后向东南流去,在天津附近经永定新河人渤海,干流全程650公里,在北京的流长为187公里,流域面积3168平方公里。

数千年来,永定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在北京平原上自由地狂奔,形成了明显的冲积扇,这些松软的土地为北京人带来良好的种植条件。据专家考证,永定河在北京平原上有几次大的摆动。商代之前,河水出西山后经八宝山向西北方向流去,经今昆明湖再人清河,走北运河一线人海。后来约在西周时期,永定河主流从八宝山北摆至今紫竹院一线,经今积水潭沿坝河及北运河方向人海。春秋至西汉期间,河水自积水潭又摆向南流,经今后海、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向南流去,经龙潭湖、萧太后河和凉水河流入北运河再人海。自汉代至隋代期间,永定河已经移到今北京城南,即由石景山南流再东折,经马家堡和南苑之间继续东南流,又经凉水河和北运河人海。唐代以后,卢沟桥以下的永定河分为两支,东南支仍走今马家堡和南苑之间,南支沿凤河流动,并逐步西摆,后来南支成为主流。自清康熙年间筑堤以后,永定河变成今天的样子。

潮白河是北京的第二大河流,上游分别为潮河和白河两个支流。潮河支流古代时称鲍丘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因“时作响如潮”而得潮河之名。从古北口流入密云县内,于辛安庄附近注入密云水库,在北京市境内流长72公里。白河古代时曾有沽水、潞河之称,发源于河北省沽原县,因河沙洁白,故称白河。白河在张家坟附近注入密云水库。据《密云县志》记载,古代时潮河与白河两支流在顺义的牛栏山附近汇合,由于人们对河段的开发利用,后来两支流改到了密云县的河槽村附近汇合,汇合后的河水始称潮白河。其下游经潮白新河人海,全长5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在北京境内流域面积为5613平方公里,途经北京市的延庆、怀柔、密云、顺义等县。

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的涞原县西北的太行山东麓。在离涞原县城不远的地方有一支来自地下泉的水源。那里有一座唐代的兴文塔,塔前是东岳祠,祠堂下一池永不干枯的碧水汩汩作响,据说这清泉来自塔下一口通泉的井水。千百年来,这一汪碧水之所以溢不出池边,就是因为下游有一条接受这甘泉的古河道。拒马河古代曾称涞水、巨马水、巨马河,金代后始称今名,据说因水宽河深可以拒马,故名拒马河。它流经房山区的西南部,出北京房山境后,在河北纳入大石河,又经小清河、白沟、白洋淀、大清河入海。拒马河干流长254公里,经北京市的干流长6l公里,流域面积433平方公里。拒马河不仅浇灌了那里的林木禾黍,也给北京人造就了旖旎的十渡风光。

在北京市最东部,有一条横穿平谷大地的河道,虽然称不上大河,但它的历史很悠久,这就是句河。句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的茅山乡和跑马厂乡,经兴隆县、天津蓟县入平谷县的海子水库,出海子水库后经平谷县城纳洳河又入天津市境内,走蓟运河人海。句河在北京市境内66公里,流域面积1224平方公里,它不仅浇灌了平谷东南部的土地,也给海子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经过平谷县几年的修整美化,海子水库已经变成一座风景秀丽的金海湖公园。

北运河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大运河的北端,它的上游是温榆河。温榆河古名湿余 水、温余水、榆河等。温榆河的上游又是南、北沙河及东沙河,流至沙河镇后始称温榆河,又纳蔺沟河、清河、坝河流向通州界,通州北关闸以下始称北运河。在牛牧屯出北京市入天津境,在屈家店汇入永定河最后人海。

除以上介绍的四条较大的自然河道及古老的北运河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河道,它们不仅调节了北京的气候,也给北京市的工农业生产及园林绿化带来许多方便。如发源于延庆县东北部山区的妫水河,发源于延庆县大庄科乡的怀河,发源于门头沟东灵山的清水河,发源于顺义木林乡的箭杆河,发源于海淀香山一带的清河及支流小月河,发源于海淀万泉庄的万泉河,发源于朝阳区左家庄的坝河及支流亮马河,发源于丰台区水头庄的凉水河及支流莲花河,发源于大兴区团河的风河,永定河引水渠等。

另外还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人工河道,除少数在郊区外,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市区。

为了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水利资源,早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名将刘馥的儿子刘靖为了解决蓟城北部的灌溉,亲自勘测地形,制定规划方案,于公元250年在今石景山附近的永定河上建造了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就是戾陵遏和车箱渠。所谓遏就是一座拦水大坝,因汉武帝的儿子刘旦生前暴戾成性,后人管他的坟墓叫戾陵,这座拦河坝位于刘旦陵附近,故称戾陵遏。车箱渠即位于坝前的人工引水河道,从坝前分出的河水沿今八宝山北侧向东流去,在蓟城北部导入北高梁河。十几年后,又有人在高梁河上游增开一条水道,向东与潮白河接通,使两大水系相通相济,这种网状连接是北京水利史上一大创建。

后来在北齐年间,又有人把高梁河水引入今温榆河,形成了更好的灌溉网络。解放后,1956年修建的永定河引水渠仍是沿车箱渠旧径东行,在海淀区的罗道庄与京密引水渠汇合流入玉渊潭,足见古人之远见。

辽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之所以能在我国文明史上占据200多年,主要是因后期有了南京城这个强大的根据地,无论是周边环境还是南京城内,它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哭笑无常的永定河虽然有泛溢的描述,终辽 一代却少有成灾的记载。蓟城南部的白沟河(拒马河)河宽水深,宋朝为防止辽军南侵,就在白沟以南挖掘坑塘拒马,方田渠道连成水乡泽国,不仅减少了水患的发生频率,也为那里的农业生产带来方便。

高梁河是一条古老的河道,辽代时它的上源来自梁山(今石景山)附近的古永定河段,河水沿车箱渠故道东流,在今玉渊潭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沿今莲花水道南流,然后在高碑店东转,在通州以南入潮白河。另一支在玉渊潭西侧向东北流,在今紫竹院汇该地及西山泉水东流,经西直门和德胜门继续东流,其后又分成两支,一支寻亮马河和坝河河道东入温榆河,另一支向南沿六海一线流向东南方,由今凉水河人通州的潞水。后来玉渊潭之南的高梁河南支逐渐演变失名,惟留北支高梁河名,现存的高梁河即指这条河 道。公元979年,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与北宋在这段高梁河两侧打了一次大仗,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宋军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梁河大战。

辽代时,南京道与其他四京相比人口最多。由于与北宋的战争连年不断,大量粮草物资要从东北海上运来,物资上岸后,通过北运河水运到通州,再从通卅运到南京城里。如果走旱路费时又费力,于是辽圣宗时在萧太后的指挥下把从通州到旧蓟城的一条旧河道加宽加深,然后与护城濠接通,货运船只就能方便地从通州驶向南京城,后来人们把这条河叫作萧太后运粮河。

南京城不仅受到大河小渠的呵护,还得到不少湖泊的滋润。城东通州的张家湾以南过去是方圆百里的延芳淀,萧太后和皇帝经常去那里休闲打猎。城西侧不远处的西湖(莲花池)为护城濠和皇宫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城北的瑶屿岛(今北海)四周水宽林密,更是辽代君王巡幸的好地方。

女真族占领燕京(南京)后,在展扩城池时,将当时都城的主要水源地西湖(莲花池)圈在了大城内,湖水东南流出后,不仅可以继续为护城河供水(永定门西南侧的辽金城垣博物馆就坐落在金中都南城墙下的水关上),而且为皇朝御苑——同乐园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后又经进一步改造,同乐园的碧水流进了皇宫里,形成了一个小巧的湖泊即鱼藻池。今白纸坊北边的青年湖即原鱼藻池旧址。

莲花水系作为城市一般用水是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但金代定都燕京城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不断增长的军备开支,对物资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这些物资从南方及东北运到通州后,主要是从张家湾通过辽代的萧太后河运进中都城里,但此时这条旧运粮河因缺水严重,已经承担不了运输的重任。为了给运粮河补充水源,世宗皇帝1171年做出挖掘金口河的大胆决定。这条新河道西接永定河东岸,上游利用高梁河西段旧道,在八宝山北侧又沿三国时挖掘的车箱渠旧道东行,河道在西郊半壁店附近离开车箱渠转向东南,然后经今玉渊潭向南进入中都城北护城河,进而连通东郊的萧太后运粮河。今永定路以北的金沟河路就是金口河旧河道遗迹。后来因地势高低不平,河道经常淤塞影响通航,不得不于1187年废弃,留下了一条储水的沟。

彪悍的蒙古人占领燕京城后,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了一座大都城,旧南城被战火破坏得不成样子,水源也遭到很大破坏,寻找新水源成了元朝政府的紧迫任务。水利学家郭守敬踏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觉得卢沟河(永定河)虽然患害无常,但利用它的水源重新修整金口河是最简单的办法。1266年按计划完成了重开金口河的任务,但没过几年,肆虐的河水便开始威胁两岸百姓,30年后不得不又一次废弃掉这条河道。郭守敬又踏上寻找新水源的路途。当他来到昌平城东时,发现有一处汩汩作响的泉眼,泉水甘洌清纯、常年不断,这就是曾对北京作出极大贡献的白浮泉。于是一个新的治水计划诞生了。郭守敬将白浮泉水沿今天的京密引水渠路线导人翁山泊(昆明湖),然后在翁山泊南端开出一条水道,经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将水引人海子(今积水潭、后海、什刹海)。海子的水从今地安门桥处向东流出,在马尾巴斜街南折,过了东不压桥又沿皇城外侧南拐,顺皇城东墙外一直向南流去,在正义路南头出大城后又东折向通州方向流去,这就是与北京的经济及生活息息相关的通惠河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保证皇宫里有充足的洁净水,还专门开辟了一条御用河道,这就是金水河。高梁河的重要水源之一是玉泉山和香山一带的诸泉水,元朝政府命令将这里的泉水汇集起来,接人专门修砌的一条水道,经和义门(西直门)南水关进城后,在今赵登禹路北口南折,顺赵登禹路和太平桥大街南流,到了后泥洼沿西斜街东流,又经甘石桥继续东流,到了灵境胡同中部河水分成两支,一支沿皇城墙西侧北流,过了厂桥继续东流,在今北海公园的万佛楼之北、九龙壁之西南处入太液池(今北海);另一支继续东流直接入太液池。从太液池南部开口将水引出,过承天门(明清天安门)的周桥(明清金水桥)下东流,在今南池子南口与通惠河接通,然后南流出城。

元代在凿挖通惠河之前,还曾开掘过坝河漕运水道。这条人工河道是在河道中筑了七道拦水坝储水以保证船只航行,故又名阜通七坝。坝河西起大都的光熙门(今和平里火车站附近),往东经今太阳宫、酒仙桥、东坝、楼梓庄等地,在沙窝村南边入温榆河。这条河道开通之后,从北运河南来的货物通过温榆河再走坝河可以直接运进大都城内。坝河的上水源来自今北护城河一线的一条古河道,这条古河道曾是高梁河分支故道。

元代时,大都城有三条河道流向通州地区,除上述的坝河及通惠河外,还有一条文明河也通往那里。文明河从大都南护城河东段向东南流去,再转向正东方向,经黑庄户直奔张家湾。元代的南城垣有三个城门,中间的城门叫丽正门,大约在今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旗杆处,西边的城门叫顺承门,东边的城门叫文明门,大约在今东单路口南侧处。因这条河道在文明门西侧流出,故名文明河。考辽、元史地资料,文明河基本上就是辽萧太后运粮河故道。

明代占领北京城后,虽然城址没有大的改动,城外水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随着北京城的大规模改造,城内水系也有了较大改变。

公元1368年,徐达带领明军攻占大都城后,认为城内北部地区人烟稀少,是军事防守的薄弱地段,就把元代北城垣向南收缩5里,在今安定门东西一线重筑大城。城外沿古代旧河床挖掘新的护城河,而原来元代北城垣(今北土城)外的护城河就逐渐演变成一条废水沟。公元1419年,为了扩大皇宫前边的广场面积,又把南城垣(南长安街南侧)向南推至今正阳门东西一线,填塞原来的护城河(人民大会堂北门外),在新城外挖掘新的护城河,即今前门外东西河沿一线。公元1553年,为了北京城的安全,拟增建外罗城把北京大城包裹起来,因财力不足,只好在东、西便门向内包接草草收工,这个半拉子工程即形成了后来的帽形外城。为了大城的完整性,也在所谓罗城外边挖掘了很宽的护城河,即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一线的河段。

明朝在对大城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嫌元代的皇城不理想,这些汉人统治者为了彻底清除大漠异族的膻腥秽气,竞拆除了元代故宫的全部建筑,重建一座新的皇宫。为了体现雄伟壮观的帝王之气,全部建筑不仅布局合理,还要保持原先的中心线不变。新建的宫城(紫禁城)外修筑了护城河(俗称筒子河)。

为了让皇宫的水域更加完美和适用,明朝不仅在中海南边挖掘了南海,还把太液池的水引进紫禁城里,这样可以防火,还可以调节紫禁城里的小气候。它的路线是从今北海北门东侧顺北海夹道引水南流,到了景山西北角东拐再南流,至故宫后门西侧接通筒子河,有了充足水源的筒子河水通过紫禁城下的水关进入宫城内,然后沿西夹道继续南流,河水由武英殿前折向东,通过皇极门(清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下继续向东流,到了东路,绕过文华殿后向南流出紫禁城,通过筒子河西南段再南流与承天门(清天安门)前的金水河汇合,再向东在南河沿南口与玉河汇合,流经正义路出城汇入南护城河。

由于明代对大都的改造,对水系影响最大的要属通惠河的城内段。为了使挖掘了护城河的宫城仍位于中轴线的位置上,将宫城南北位置往南移的同时又把东皇城墙往东移了几十米,其结果从东不压桥到长安街这条河段被包在了皇城之内,从此从通州开来的船只就不能再进城了,只能停泊在东护城河的水面上。由于明初缺乏对水的高度认识,没有对上游水系进行很好治理,白浮泉的泉水逐渐断流,玉泉山的水也日渐稀少,金水河逐渐断流荒废。为了不影响皇城的用水,便把玉泉山的水引入瓮山泊(昆明湖),再由瓮山泊导入今积水潭(含消失了的太平湖)、后海和前海,元代之前前海(什刹海)的水是不与太液池(北海、中海)连通的,为了保证皇宫用水,便打通了前海与北海,让清澈的湖水顺畅地流人中南海。从此地安门桥下不仅见不到船帆的影子,也永远失去了涣涣的流水声,南北河沿这段河道也逐渐淤塞变浅。

由于金水河上游断流,今赵登禹路和太平桥路那段南北河道也逐渐淤塞变浅,但大雨滂沱的雨季也有沟满濠平的时候。这些浑浊的脏水是不能流进中南海的,于是西单甘水桥下那段通往中海的水道也被填堵,为了排除雨水,就在南北向河道往中南海转弯处向南开一条排水沟,沿今佟麟阁路出城接通内城南护城河。

元代的通惠河在大城南墙外(大约今古观象台附近)西流,在今正义路北口北接城内的通惠河段。明代永乐年间将大城南垣南移后,就将原先那段河道包在了城内,明代新建的南城墙外又开新的护城河,通惠河即与新护城河连通,被包在城 内的那段旧河道便成了一段盲肠,这就是位于原北京车站东侧的泡子河。这段旧河道后来变成了一个小湖泊,两岸遍植花草树木,荷叶下的鱼儿穿行于莲株之间。幽雅的风景吸引一些显贵富户人家纷纷在此修建亭堂楼阁,如张园、方园、房园、傅园、吕公祠等,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饮酒赋诗作画,形成了“张园酒罢傅园诗,泡子河边马去迟,踏遍槐花黄满路,秋来祈梦吕公祠”的热闹景象。

明代时在今工人俱乐部附近有一个常年淤水的洼子,雨季水量更大,它的水便从一条排水沟沿先农坛北墙外向东流,然后在天坛北墙外汇金鱼池的水继续东流,到了天坛东北角转向南流,出了城后汇入外城的南护城河,这就是老北京人熟悉的龙须沟。

另外,过去在今新华门南侧是一片低洼水塘地,雨季常有积水成灾,为了排出这里的积水,就往南沿臭沟胡同(今北新华街)开了一条排水明渠,通过城下水关人护城河。与此相对称的是,在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北端也有一片水洼地,它的排水沟渠是沿今南新华街向北在响闸附近入护城河。

明朝为了保证护城河常年有充足的水量,就采取拦坝蓄水的办法,但又怕暴雨排泄不畅泛滥成灾,正统年间就在前门桥东侧向东南挖掘一条排水河,沿今前门大街东侧的长巷头条和芦草园向东南流向金鱼池,然后出城人南护城河。因这条河道从前门到珠市口东大街约有三里,故名三里河。

17世纪中叶清王朝占据北京城,再没有对北京城进行过大的改动,主要的水系也无太大变化,基本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城垣官室和水利设施。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王孙贵族的奢豪生活,对西郊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三山五园风景区,即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颐和园)及附近的畅舂园和圆明园。香山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不仅美化了静宜园和静明园自身,也为清漪园(颐和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昆明湖的水由南端的绣漪桥流出,从长河流经今紫竹院、动物园,在高梁桥下往东部分汇入护城河,部分流向积水潭。圆明园和畅春园里的水主要是来自万泉河及自身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