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青年学术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 第3期成功举办

时间:2023-06-29

2023年6月24日,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委会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的“首都环境视界”第3期青年学术沙龙精彩呈现。北京市科协2021-2023年度青年托举人才何伟副教授作为召集人组织了本期沙龙,沙龙以“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题,汇集了在水资源和环境领域的青年俊才,一起交流了海水-地下水、河水-地下水、再生水-地下水等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及其潜在生态环境效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菲教授在沙龙开场环节致辞;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在沙龙结束前对本次主题给与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两位资深专家对参加本次沙龙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期待大家取得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为了让全社会形成珍惜保护水资源的合力,2022年的世界水日将“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作为主题。国务院也于同年发布了《地下水管理条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本次沙龙围绕上述国家需求,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沙龙将有助于业内人士了解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为地球表层系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污染精准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来自业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公司的九十余人参加了本期线上沙龙活动。

 

南方科技大学的肖凯副教授介绍了广东和福建省典型滨海湿地潮间带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对溶解有机碳循环的影响。他们通过相对高分辨率的三维空间和连续定点采样发现湿地地下水中溶解无机和有机碳浓度在不同植物生长区域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因此通过潮汐泵驱动的溶解碳向海排泄通量在百米尺度的潮间带地区也具有很高的变异性。从内陆向海方向,陆源DOM对海洋碳的贡献逐渐减少,而微生物作用对DOM的贡献逐渐增加。由于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经历厌氧微生物矿化,导致深层地下水中的有机碳远低于浅层地下水,其光谱特征指标也没有浅层地下水在水平方向上变化明显。总之,在滨海湿地潮间带地区地表水-地下水的垂向交换是湿地地下水时溶解有机质(DOM)来源和荧光特征的主要物理驱动力和控制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学茹助理研究员以呼兰河流域岸滤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呼兰河岸滤系统的范围界定和水质演化过程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岸滤系统未来的研究关注点。以期助力北京地区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为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环境安全,做出地下水污染防控研究探索与技术研发的积极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艳副教授的报告关注了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简称 SGD)在参与水循环的同时携带大量化学物质入海这一主题。相关成果表明,在海湾尺度上,胶州湾近岸水域富营养化水平高,水质非常差,与SGD和人类活动有关。在中国海岸带尺度,SGD量级占全球SGD通量的5 - 9%;SGD输入的营养盐通量比沿岸河流高一个数量级,贡献了中国近岸海域所有营养盐来源的>50%。SGD携带大量营养盐入海,且具有高氮磷比,影响沿海水域营养盐结构和平衡、初级生产力,引起水质不断恶化。海岸带污染物调控策略研究中不能忽略地下水的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伟副教授针对地下水DOM与颗粒态有机质(POM)相互转化过程以及DOM对人工回补过程的分子响应这一科学问题,选取北京密怀顺地区潮白河流域的再生水和南水北调水人工回补区作为研究区,采集了地下水、地表水样品,并通过碱性溶液提取了水体颗粒物的有机质,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测定了地下水有机质的表观特征和分子种类,分析了回补过程中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深入研究了回补区水体有机质的季节性动态、DOM和POM相态特征的表观响应以及地下水回补导致的DOM分子响应,该研究将为人为地下水补给的有机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围绕自然和人为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效应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与会人员展开了积极探讨和深入交流,沙龙气氛非常热烈。接下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一如既往潜心开展地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欢迎业内同志积极参与地球表层系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污染精准治理,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期召集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环境有机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涉及水圈天然有机质与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ST、EI、npj Clean Water、W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授权国家专利5项;拥有efc、BMC-SSD等软件著作权5项。现任SCI期刊Front. Environ. Sci.副主编和Rev. Environ. Contam. Toxicol.青年编委、核心期刊《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2021年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有效激发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人才活力,助力建设青年人才队伍。

“首都环境视界”品牌下推出的,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发起组织的青年学术沙龙项目。既是我会做强做实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也是热诚精准服务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并不断创新的会员分类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旨在借助首都站位和独有优势,营造生态环境领域“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包括全体会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间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22年为首次尝试,全年举办16期沙龙活动,邀请权威专家、青年学者做了60个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各地生态环境领域有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与探索,学会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23年预计将举办20期沙龙活动,将有至少60名专家与我会青托人才共同完成约80个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