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青年学术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第20期顺利举行

时间:2023-11-07

2023年11月4日,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主办的“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季第20期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由来自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蔷(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托人才)召集,来自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线上活动。

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保障生态安全、预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决策的科学依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要构建完善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内生态系统质量状况的常态化监测。探索推进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实现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有效街接,从不同时空尺度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北京市生态监测工作,可以及时掌握北京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本期学术沙龙以“北京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王清春副教授,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李令军教授和张蔷高级工程师做主题报告。围绕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北京典型植被地面监测体系建设方法、激光雷达在植被地表生物量监测中的应用等开展学术交流,并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习。

李令军教授以“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围绕北京市“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建设进行了介绍,包括遥感监测、移动监测、长期样地监测、生态站定位监测等。详细介绍了生态遥感监测的日度、月度、季度数据源的空间分辨率、各自的优势以及具体的用途,并就生态定位监测站的设备、监测内容、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最后介绍了生态监测的综合管控平台及大数据管理,该报告对生态监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清春副教授以“北京典型植被地面监测体系建设方法探讨”为题进行了报告,首先介绍了植被分类方法和北京市山区主要植被的分类结果;然后介绍了系统随机取样、分层取样等植被监测的抽样方法、取样单元和大小确定的依据,以及山区和平原区样地的选择依据;最后从前期准备、样地选择、样地标定、样地调查、数据库建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典型植被地面监测体系的建设过程,此报告从实际调查和操作层面介绍了北京典型植被地面监测体系建设方法。

活动召集人张蔷高级工程师以“激光雷达在植被地表生物量监测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报告,从研究背景、实施方案、调查结果及典型案例四部分进行了报告。首先介绍了激光雷达的优势及生物量调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案;然后介绍了北京市植被的树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植被地表生物量在不同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分布特征;最后详细介绍了二道绿隔生态监测及生态功能评价、基于车载激光雷达的北京道路绿度研究两个专题的研究成果,为新技术在生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期沙龙促进了从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展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思路,对于促进首都生态质量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召集人:张蔷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室,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从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负责北京市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植被地表生物量监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测算等。参与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Ecology》、《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编写专著2部,参与制定环境标准4项。所著论文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六届北京优秀青年科技论文奖”,入选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有效激发了北京环境科学学会青年人才活力,助力建设青年人才队伍。

 
“首都环境视界”品牌下推出的,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发起组织的青年学术沙龙项目。既是我会做强做实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也是热诚精准服务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并不断创新的会员分类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首都环境视界”青年学术沙龙,旨在借助首都站位和独有优势,营造生态环境领域“学有专长,意有专趣”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包括全体会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间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22年为首次尝试,全年举办16期沙龙活动,邀请权威专家、青年学者做了60个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各地生态环境领域有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与探索,学会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23年第二季目前已经举办了20期,预计全年将举办20期沙龙活动,有至少60名专家与我会青托人才共同完成约80个学术报告。